通訊員 章瑩 趙楠
巧用林下撂荒地,刨出致富金疙瘩;稻田蟲草作食料,喂出肥美稻花魚;生豬糞便還田用,養出肥沃黃土地;農光互補提質效,補出群眾致富路;社區里頭建工廠,群眾門口穩增收。
位于漢濱區北部的大河鎮,盛產蠶桑、核桃、天麻,近年來,該鎮按照“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產業發展”思路,通過黨建賦能統籌全域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圍繞“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布局,打破區域壁壘,激活產業鏈、人才鏈,實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形成多點開花的產業發展新格局。通過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以綠色產業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以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增收,在延長產業鏈條、做強科技支撐上下功夫,從小切口中做出大文章、在小產業上展現大作為。
林下天麻采收忙。“一鋤挖下去,天麻鉆出來,撿都撿不贏”。如今正是天麻豐收季,連日來,大河鎮大坪社區、興紅社區的天麻園區內一片忙碌景象,群眾手拿鋤頭彎著腰、弓著背,熟練地翻開泥土進行采挖,而身后的筐里裝滿了一個個碩大飽滿的天麻。大河鎮林地資源豐富,為發展天麻產業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在社區黨支部引領下,采取“農業合作社+能人大戶+農戶”的形式,以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勞務等方式建立利益聯結,引領一批有想法的群眾共同發展天麻種植,如今,天麻已成為鼓起村民“錢袋子”的一項致富產業。全鎮今年共種植天麻3000畝,預計產量30萬斤,產值360萬元,帶動140戶群眾就地增收。
立體種養稻魚香。走進流芳村,一片片稻田猶如金黃色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一尾尾黑鯉魚在水中嬉戲。稻漁綜合種養是大河鎮生態循環經濟農業的模式之一。在稻田種稻和養魚,發揮稻魚兩者共生互利的作用,田里的蚊子幼蟲等水生害蟲成了魚的自然餌料,魚除吞食水稻害蟲外,還能為水稻根系松土,促進水稻生長,在水稻增產方面功不可沒,真正實現“一畝雙收”。稻魚種養基地負責人何啟奎說:“自2019年起我們開始發展稻魚種養,取得了不錯的收益。今年結合撂荒地整治,我們的發展規模達到150余畝,投放魚苗3000余斤,還和五福鮮公司進行了簽約,采用“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實行統一供種、采收、加工,配套線下訂單及線上電商統一銷售。年產值能達到15 萬元,輻射帶動30余戶群眾增收。”除了流芳村,該鎮瓦房村和先鋒社區也陸續采用這種發展模式,全鎮形成300余畝的種養規模。
生豬“鏈”上蔬菜園。小河村黨支部通過“土地流轉、入社勞動、入股分紅、產業帶動、反租倒包”的方式,創建了小河村循環經濟農業園區,園區共流轉土地687畝,其中368畝為生豬養殖產業,300畝為蔬菜保供基地。生豬年出欄量4500頭,年產值達900萬元。大棚蔬菜50畝,露地蔬菜100畝,年產值達1800萬元。“豬圈里的糞便,都被清運到特定的區域漚肥,漚好的肥用于蔬菜的底肥,不僅大幅度提高蔬菜品質,達到“無公害、無污染”標準,還消除了環境污染的隱患。”小河村黨支部書記潘德峰說。通過實行“黨支部+合作社+園區+農戶”的運營模式,探索出“菜、飼、畜、沼、肥”五位一體循環種養模式,走上資源生態利用,產業相互帶動、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農光互補增動能。同心村地理條件好、陽光充足,是大河“萬農生態光伏”集中電站建設項目落地村。密密麻麻的光伏發電板下,有大量閑置土地,為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打造了農光互補園區,按照“農業種植+光伏發電”的方式,在光伏板下種植喜陰的香菇、辣椒、洋火姜等農作物,形成了建設1個光伏項目,可獲得”發電收益分配+土地流轉收益+農產品訂單收購收益+基地務工收益”的“1+N”多重效應,實現“一地多用”“農業發電兩不誤”目標。“我們這里10萬棒香菇的銷售額大約120萬元,扣除人工費和原料開支,一畝香菇的純收益大約1萬元。”同心村支部書記易光明說。大河鎮農光互補項目共帶動100余戶400余人年增收3000元,群眾奔上一條“一個基地、多方收益”的致富新路子。
社區工廠穩就業。在大河鎮的幾家新社區工廠里,縫紉機的聲音此起彼伏,呈現一片繁忙景象。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近年來,大河鎮黨委、政府搶抓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政策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拓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渠道,陸續引進毛絨玩具、制鞋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為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愿望。為了幫助企業落地生根,大河鎮黨委、政府以甘當“店小二”的服務意識撲下身子、主動作為,變“政府思維”為“企業視角”,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擔當,在打造最優營商環境上下苦功、出實招,以“保姆式”服務打通企業“堵點”“痛點”,用標準化的廠房、優惠的招商政策、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一批掙了票子、探了路子、換了腦子的能人回鄉創業。據了解,全鎮目前共有八家社區工廠,帶動就業人口653人,其中脫貧人口和三類戶共計128人,月平均工資2800元,為群眾穩定增收和鞏固脫貧成果奠定了基礎。
大河鎮黨委書記劉長平說,下一步,大河鎮將按照黨建引領、綠色循環、市場助力、科技支撐、品牌帶動的思路,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要求,不斷壯大鄉村產業發展,全力打造“兩片三區多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快一、二、三產融合和產業鏈條眼神,借助電子商務、消費扶貧、供銷為農服務中心等載體實現產品研發、育種、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加快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提升產品品牌競爭力和附加值,實現產業發展新轉型、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