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楊寧 何源
“累計脫貧7087戶20060人,4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月23日,寧陜縣委書記張益民在安康市“打贏脫貧攻堅戰 決勝小康新時代”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摘掉“窮帽子”是寧陜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地處秦嶺腹地的寧陜縣,是國家首批扶貧開發重點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中央辦公廳定點扶貧縣。國土面積3678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7.4萬,貧困群眾占比34%,貧困歷史久遠、覆蓋面廣、程度極深、成因復雜,脫貧難度很大。
五年攻堅,寧陜縣致力“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推行“三幫三干”凝聚攻堅合力,突出黨建引領精準施策,以務實成效和強大動力,打贏了這場全縣脫貧摘帽的大決戰。
“我們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強化落實‘八個一批’,精準落實幫扶措施,狠抓產業就業全覆蓋,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強化保障措施斷窮根,壯大山林經濟促增收,用心織牢‘兜底網’,以‘精細化扶貧’,實現‘高質量脫貧’。”寧陜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總指揮長、縣長鄭紅丹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寧陜縣將工作實效積累作為高質量脫貧的堅實基礎,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推動生態扶貧,助力寧陜縣綠色崛起。
突出黨建引領脫貧
“6畝水田,2600斤稻子收入6500元。養4頭豬收入11000元。”寧陜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朱家灣組貧困戶李名金高興地說,多虧了村上搞的“支部+”,讓他參加了農產品合作社,種的生態稻子和養的生態豬不僅有了銷路,而且還賣出了好價錢。僅此兩項人均增收5800多元,他申請退出了貧困戶,還在集鎮安置點買了新房。
李名金家的變化僅僅是該縣“支部+”黨建扶貧的一個縮影。寧陜縣積極探索“黨支部+X(農業園區、龍頭企業、旅游景區、合作組織、黨員干部)+貧困戶”黨建扶貧模式,把特色產業鏈與脫貧致富鏈緊密聯結,實現了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全覆蓋,取得了“黨建落地生根,貧困戶摘帽拔根”的雙贏局面,走出了黨建精準扶貧的寧陜路徑。
其中,“黨支部+農業園區+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是由黨支部牽頭組織,依托全縣20個農業園區建設產業基地,發展山林經濟、涉水產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黨支部+旅游景區+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是由黨支部配合38個旅游項目開發,引導貧困戶圍繞景區從事特色農產品種養、旅游工藝品制作和工程建設服務工作。“黨支部+合作組織+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是通過支部牽頭實現貧困村專業合作組織全覆蓋,有效解決貧困群眾資金匱乏、技術欠缺、勞力不足等現實問題。“黨支部+黨員干部+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是按照“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辦法,把連心工程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由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子,主動提供致富信息、傳授實用技術、解決困難問題,實行點對點的精準幫扶。
該縣把推進“黨支部+X+貧困戶”模式成效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抓住評、考、獎、罰四大環節精準發力,完善評價、考核、激勵、約束機制,實行帶動貧困戶增收臺賬制管理,建立帶動貧困戶增收的一戶一簽協議,夯實鎮黨委主抓和聯建支部協助責任,推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精準施策靶向發力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寧陜縣堅持精準施策,圍繞產業發展、安全住房、民生保障等各項工作下足繡花功夫。
2015年底以來,寧陜縣始終把“扶持對象精準”作為精準扶貧的第一顆扣子,從嚴從實把關,精準貧困人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逐戶篩查研判,解決好“幫扶誰”的問題,規范識別程序,強化群眾監督,堅決糾錯糾偏。
寧陜縣以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家家有產業、人人有就業”為目標,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十百千”工程、就業“組合拳”工程,累計培育龍頭企業12個、農業園區60個、合作社212家、集體經濟組織71個,吸收帶動6080戶貧困戶,實現扶貧產業到戶全覆蓋。按照“統一管理、統一培訓、統一派遣、統一服務”的思路,圍繞搬遷安置社區,組建勞務公司,開展點對點對接、人盯人服務,提升就業組織化水平;積極開展就業培訓和創業服務,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7482人次、技能培訓5941人次、扶持自主創業326人,開發各類扶貧公益性崗位595個。
堅持搬遷和危改“兩手抓”,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一手抓易地搬遷“挪窮窩”,一手抓危房改造除隱患,建成搬遷安置點38個,易地扶貧搬遷2593戶7307人全部入住,同步跟進就業服務,建成社區工廠21家、扶貧車間5個,19個集鎮安置社區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3388人,1977戶有就業能力的易地扶貧搬遷家庭實現了至少一人穩定就業目標,366戶危房改造任務提前兩年完成。
傾力保障民生工作,推行貧困人口看病就醫報銷“一站式”結算服務,組織責任醫師開展簽約服務,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參保率100%,貧困人口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達到80%以上,縣域內就診率92.04%,大病集中救治率達100%;嚴格落實“雙線七長”責任制,全縣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學生,適齡兒童入學率100%;盯緊特困“兩群體”,建成“一中心六區域”敬老院7所,1158名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80%;對標落實低保和殘疾人補貼,實現應保盡保、應補盡補。
生態脫貧綠色崛起
寧陜縣山大溝深坡陡、基礎條件落后,土地碎片化、地貌多樣化,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這是統一的認知。惡劣的環境帶來的困局,促使寧陜縣在劣勢中尋找優勢,在“牢籠”中找到“鑰匙”,打出了一場創新引領發展的“破局之戰”。
寧陜縣城關鎮月河村村民楊停學家庭生活原本拮據,妻子生病后其生活更加困難。為了增加他的收入,2016年12月,縣上將他聘為第一批生態護林員,負責守護20多公頃的山林。像他這樣的生態護林員,寧陜全縣共有844名。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寧陜縣立足森林覆蓋率90.2%的資源優勢,堅持走綠色脫貧之路,通過激活釋放生態紅利,把“綠水青山”變成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做優“生態+產業”,大力推動生態林業、特色農業和休閑農業發展。積極打造干果(板栗、核桃)、森林旅游、林下藥材(食用菌)、特種養殖、花卉苗木五大林業產業基地。同時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引進建成了核桃油加工生產線、板栗初加工生產線,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夯實群眾產業增收基礎。該縣生態產業覆蓋全縣11個鎮90%的農戶,帶動貧困戶5280戶,人均增收2000元。
做活“生態+改革”,讓農戶依托改革紅利增收,圍繞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財政扶持制度建設、推進公益林管理經營機制建設、推進林權流轉機制和制度建設四個方面大膽探索,率先將306.2萬畝集體林地落實到戶,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公益林預收益抵押貸款,完善公益林補償機制促增收。
做實“生態+就業”,讓農民在呵護綠水青山中脫貧。從2016年10月起,寧陜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從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擇優吸納有勞動能力貧困群眾擔任生態護林員,人均管護面積500畝以上,每人每年工資7200元,累計聘用生態護林員3579 人次,覆蓋了全縣50.01 %的貧困戶。
做精“生態+工程”,讓農戶在生態宜居中實現小康。創新公益林管理投入機制,新組建森林經營管理專業合作社9家,造林綠化、森林撫育等林業工程累計帶動733戶貧困群眾戶均增收4000元。以移民搬遷為抓手,為每個符合退耕還林條件的貧困戶規劃落實退耕還林人均1.5畝以上。近三年累計享受新一輪退耕還林補助的貧困戶達2851戶。
做響“生態+旅游”,讓農戶走上旅游脫貧增收之路。近年來,寧陜縣堅持從實際出發,彰顯特色優勢,建成了筒車灣國家4A級休閑景區、上壩河省級旅游度假區、秦嶺峽谷樂園國家3A級景區、悠然山高山濕地景區和秦嶺朝陽溝景區等五大核心旅游景點,在景區勞務用工方面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悠然山、上壩河、皇冠、蒿溝等景區年均接待游客83萬人次,景區運營帶動了周邊14個村的鄉村旅游發展,全縣農民每年通過景區銷售農產品3600多萬元,銷售貧困群眾農產品1100多萬元;在各個景區務工就業的貧困人口910人,年人均收入6000元;依托景區發展農家樂380戶,解決就業2008人,其中貧困人口327人。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寧陜縣累計有15227戶(次)貧困戶直接享受生態脫貧政策,全縣有4088戶貧困戶依靠生態脫貧措施直接擺脫貧困,60%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通過生態扶貧措施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