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清 魯健濤
石泉縣非公黨建聚焦“黨建強、發展強”目標,在全市率先成立“園區黨建工作室”,為非公企業提供多樣化服務,探索形成了社會組織服務非公企業新路徑,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64.5%,實現了縣域非公企業穩健發展。
聚焦“三個一批”,打造“專業團隊”。采取聘請一批、遴選一批、下派一批方式,組建民辦非企業的社會組織——石泉縣園區黨建工作室。聘請政治素質強、責任意識強、理論功底強、組織能力強的“四強”干部擔任工作室負責人,擇優挑選2名大學畢業生和經開區黨工委2名黨務干部,發揮非公黨建一線“指揮部”作用;全面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從全縣有企業管理及黨建工作經驗、轉任非領導職務、退休老黨員中公開遴選40名干部組成“專家庫”,每年遴選5名“專家”充實到黨建工作室,幫助謀思路、建載體、解難題;整合力量,將選派到非公企業的71名黨建工作指導員作為工作室兼職成員,實現“駐企駐室結合、專職兼職相融”,有效發揮黨建工作指導員“排頭兵”的整體合力,促進黨的思想、政策在企業有效落地。
抓實“三大服務”,注入“紅色基因”。堅持黨建引領,為非公企業提供“菜單式”“定制化”“保姆式”服務,為復工復產凝聚“紅色動能”。提供“菜單式”服務,常態化開展“三訪三問三講”主題黨日活動,開發“五分鐘學習夾”“口袋書”“微黨課”“微視頻”等系列產品,定期收集“服務需求”,制定“服務菜單”,企業可根據需求進行“點餐”,讓黨員職工“隨時學”;提供“定制化”服務,開展“黨員示范崗”“民營經濟形勢政策百日宣講”“萬企幫萬村、攜手戰脫貧”等活動,各非公企業黨支部結對幫扶150個村1.8萬名農戶,投入各類資金5000余萬元,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提供“保姆式”服務,搭建“一站式”服務平臺,幫助企業領辦、幫辦、代辦各類事項100余件,為企業招聘人才1200余人,調解重大糾紛3次,實現黨的建設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互融共進。
健全“三項制度”,強化“動力引擎”。健全領導包聯、聯席會議、考核獎懲制度,構筑全方位組織覆蓋體系,推進非公黨建高效運行。28名縣級領導聯系90個非公企業,18個行業主管部門班子成員分別包聯1至2個非公企業,協調解決企業生產、銷售、用工、資金等問題,幫助企業申請紓困資金400萬元;不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解決實際問題50余件;縣委組織部與園區黨建工作室簽訂黨建服務合作協議和年度工作目標任務協議,預算20萬元服務費,平時考核和年終考核相結合,按進度比例撥付費用。實行任前測試制度,建立園區非公企業黨建指導員考核結果與評優樹模、職級晉升掛鉤機制,12名黨建指導員晉升了職級,促進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