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許兵 黃夏
昔日荒灘地,如今聚寶盆。在石泉縣饒峰鎮勝利村,村黨支部動員返鄉創業能人楊衛東將村里的荒灘地和山林地流轉打造成饒峰驛站景區,通過“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鄉村旅游,村集體資產總額達500余萬元,帶動本村及周邊100余戶近300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
近年來,石泉縣堅持把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強基礎、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以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核心,以消除“空殼村”、 提升薄弱村、壯大一般村、做強富裕村為目標,通過強化黨建引領,因村施策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切實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從而有效帶動廣大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黨建引領強基礎
迎豐鎮紅花坪村村級班子力量薄弱,村級人才緊缺,按照石泉縣委全面推行鎮村工作一體化的要求,鎮上選派5名鎮干部專職駐村,其中農綜站站長陳澤棟擔任工作隊副隊長,專門負責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
陳澤棟以前曾經是紅花坪村的文書,后來通過努力考進了鎮事業單位。此次回來,他感慨地說:“我是普通的農民,從這里走出去,實現了個人的成長。現在我帶了隊伍和技術,帶著任務和使命回來,一定要讓村子變個樣貌!”
陳澤棟到崗后,組建了村集體經濟工作專班,建立了工作推進機制和考核獎懲辦法,推行集體經濟發展多種經營,不斷壯大蠶桑特色產業,做好林下種養大文章,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10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的底子厚了,為民辦事就更有底氣了。”紅花坪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胡養鑫深有感觸地說。
針對集體經濟起步難、經營難、組織難等問題,石泉縣堅持黨建引領,創新推行鎮村工作一體化,先后選派750余名黨政人才組建成161個鄉村振興工作隊下沉到村搞服務,將發展村集體經濟任務量化到村,通過決策同商、落實同抓、責任同擔,累計謀劃發展項目374個,整合涉農部門資金8887萬元用于支持集體經濟發展,有效激發了部門、鎮、村、企業和農戶之間聯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活力。
“不跑偏,才能跑得快。”石泉縣堅持內培外引相結合,持續深化“能人興村”戰略,切實把能人培育成村級集體經濟產業扶貧帶頭人。全縣先后建立5400余人的農村能人隊伍,培育1000名能人興業典型和1230個產業大戶,能人創辦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03個,40名能人擔任村(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376名優秀鄉賢能人進入村級后備力量,主動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石泉縣大力推行村黨支部書記職業化、黨員管理精準化等為主線的基層黨組織“六化”建設,先后整頓銷號軟弱渙散村26個,推動106名黨支部書記兼任集體經濟合作組織負責人。同時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原則,成立產業鏈黨支部87個、黨小組218個,把15800余戶農戶鑲嵌在產業鏈上,有效調動了群眾參與生產經營的積極性。
多元發展激活力
饒峰鎮勝利村位于210國道兩旁邊,有山有水,地理條件優越。以前,卻是一個存在感很低的村。沒有龍頭產業,干涸的河灘長滿雜草,似乎從未“勝利”過。2016年起,在石泉縣全域旅游的戰略布局下,縣、鎮黨委對村情進行了重新定位和規劃布局——發展特色鄉村旅游。
在村黨支部的牽頭下,勝利村開始探索集體經濟發展道路,通過“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聯動合作模式,將全村592名村民全部納為社員,讓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先后吸引117戶農戶出資385萬元入股,撬動3家企業投入4000多萬元用于特色美麗鄉村建設,既破解了企業發展融資難題,又調動了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還有效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據統計,2019年勝利村經營性收入超過1200萬元,全村農戶收益分紅資金超過60萬元,實現了支部、合作社、農戶三大主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目標。現在勝利村已成為石泉旅游“網紅”地,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生態文化村”“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
勝利村是石泉縣通過“三變”改革盤活壯大集體經濟的典型,目前已形成村集體資產500余萬元,預計年增收300余萬元。據了解,該縣引導32個村結合產權制度改革,將集體土地、林地等優質資源和閑置房產、閑散資金加以盤活,通過流轉、租賃、入股等方式實現集體經濟增收。
近年來,石泉縣相繼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48億元,注入150個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積極探索推行“三變”改革、村辦實體、產業帶動、項目扶持、異地置業等多元發展模式,因村施策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面消除“空殼村”問題,實現有扶貧任務的村(社區)集體經濟全覆蓋。
特別是在發展產業“壯大”上,鼓勵41個村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采取反租倒包、租賃承包等形式流轉土地、林地13萬畝發展特色產業,平均每村集體經濟增收2萬元以上。在村辦實體“創收”上,由村級黨組織牽頭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286個,采取為企業和農戶提供有償服務獲取收益。
目前,石泉縣161個村(社區)都有集體經濟積累,其中6萬元以上村108個。通過村集體經濟帶動,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23元,全縣7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12953戶36673人貧困人口摘下了“窮帽子”,順利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目標。
規范運行管長遠
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需要用制度保證其規范運轉、科學發展,切實增強村集體自我保障能力,確保村集體成員共享增值收益。
石泉縣堅持規劃引領,出臺《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三年行動方案》《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方案》等規范文件,從政策支持、經營管理、收益分配、風險防控、日常監管等方面入手,健全完善機制,強化要素保障,推動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
在提高政策支持度上,注重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對41個重點村予以資金扶持,并根據村集體經濟年凈收益情況,給予最高10萬元的獎補。配套出臺撥改投、貸款擔保和貼息等一攬子政策,撬動民間資本1.8億元投入村集體經濟發展。
在精繪經營運行圖上,明確村集體經濟發展重大項目、資金使用、收益分配等“三重一大”事項決策均按照村級組織“五步三公開”工作法的程序進行,確保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規范有序。
在確立收益分配點上,堅持分配與積累并重、服務與發展并行,明確脫貧攻堅期內集體經濟凈收益的10%歸集體所有,其余90%的收益差異化分配至“十三五”建檔立卡戶,全縣5272戶建檔立卡戶累計分紅480萬元,戶均增收910元。
在織密風險防控網上,推行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風險評估、法律服務兩項制度,實行投資方案、投資協議縣、鎮兩級聯審,明確債權投資“五種退出”情形,強化風險管控,確保資金安全。
在擰緊監管高壓閥上,實行“村財鎮管一賬戶、收入支出兩條線”,大額資金在村監委會監督下,事前、事中、事后向村民公開。引入金融機構代理記賬,嚴格規范財務管理。成立村級公共設施管護隊,實施“三級五類”管護,確保持續發揮效益。
“我們堅持‘黨政領導、集體所有,因地制宜、分類實施,村級主體、市場導向’的原則,著力構建充滿活力的壯大集體經濟發展機制,不斷滿足新農村建設、服務、管理和發展的需求,切實增強村級組織自我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從而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石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賀富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