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楚珺
去過無梁殿的人,心情一定是復雜的。
從安康城區驅車,大約四十分鐘便能到漢濱區關家鎮。從烏埡村天池山腳往上,寒山石徑,落木蕭蕭,人也不禁在縹緲的霧中平靜下來。
但終于一路手腳并用地爬上山埡,眼前散落四處的碎磚瓦、靠在斷壁殘垣旁的石碑、和雖青苔遍布的石梯,卻讓人心中產生巨大的落差。
據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無梁殿落成于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因是用青磚、石頭砌成而沒用任何棟梁的道觀,是為無梁殿。近五百年間,無梁殿香火不斷,也曾鼎盛一時,
解放后無梁殿劃歸公有,磚瓦被用作修政府、蓋學校,自此荒廢。時至今日,村里雖成立了保護協會,但因缺乏資金和系統管理,無梁殿已然成為了一處遺址。只有每逢初一十五或天氣好的周末,才會見到游客的身影。
如果要真正算一算,安康周邊如無梁殿這樣兼具人文和自然景觀價值的古跡并不多。如果放任其自生自滅,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因為從實際出發,雖然當下鄉村旅游的市場規模日甚一日,但是產業機會并非均勻分布,只有離市中心不遠,并且具有獨特觀光價值的極少數村落,才有機會經受住市場的考驗,而后茁壯生長。
古跡是真的,有文物和文獻可考證。不到位的保護開發也是真的,從當地擱淺的旅游開發項目可見一二。早在2018年,關家鎮烏埡村“天池山田園綜合體”項目就將無梁殿納入其中,但項目投資高達上十億,政府配套、政策界限、各部門協調銜接等硬性條件配合起來錯綜復雜,目前項目仍處于擱淺狀態。
其實在全國范圍內,這類的項目不在少數。建設完成了,引來的游客規模和消費水平難以帶動農民致富,后期維護壓力也過大,這些問題都很常見。很明顯,脫離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被開發”,不如立足當地特有的資源稟賦,在不破壞區域傳統特色的前提下,規模適度、探索開發。
站在無梁殿遺址上遠眺金州城可以發現,其實安康城區的發展很有限,而在安康“一小時經濟圈”甚至是“半小時經濟圈”里,一些小城鎮充滿了可能性。安康城區附近的好幾個類似于無梁殿的古建筑群,就說明了數百年前的城市建設者已經擁有這種意識。如今社會經濟基礎更好了,在新型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們也應當做得更好。
回到無梁殿,如果十幾億的項目不行,幾個億的行不行?要保護水源地不能大規模開發,小規模保護性開發可不可以?用地征遷存在困難,利用當地已有的空置民居是否具有可行性?……或許,這些設想中都藏有解決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