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余興福 唐波
7月3日,紀念世界首個認定的富硒茶——安康紫陽富硒茶專家評定30周年座談會暨“中茶牌”紫陽富硒茶新品發布會在紫陽舉行。1990年7月3日,在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的關心支持和積極協調下,紫陽縣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功召開“紫陽富硒茶專家評議會”,紫陽茶在通過國家級茶學、營養學、醫學專家的評議后,成為世界首個通過科學鑒定、具有保健功效的優質富硒綠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縣茶園面積達24萬畝,實現年綜合產值43.4億元,紫陽富硒茶品牌價值達到62.22億元,12萬茶農因茶走上致富路。
1980年,紫陽縣首次向國內外公布了硒資源的發現和含硒水平。如何把富硒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本?40年來,該縣一直在艱辛探索、不懈努力,因硒而衍生的富硒綠色產業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優勢:富硒資源得天獨厚
“要做硒研究,必須找到根。紫陽是全國知名的兩大富硒區之一,我覺得這個‘根’就在紫陽!”走進紫陽縣硒谷生態工業園區,來到中國地質大學教授、紫陽中地大硒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昌華簡陋的辦公室,他遞過一張名片,上面印著“深耕紫陽,硒行天下”8個字格外引人注目。這8個字正是他在紫陽從事富硒資源研究的生動寫照。
2011年,魏昌華放棄湖北武漢的舒適生活,從中國地質大學來到紫陽從事富硒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在他的帶領下,中地大20多名博士輪換進駐紫陽開展研究工作。針對制約富硒區硒產品硒含量難以穩控的難題,他的團隊經過8年努力,終于成功掌握土壤富硒營養強化劑技術。這一技術量產成功后,將破解富硒區硒產品硒含量難以穩控的世界性難題。
紫陽富硒資源優勢突出,被譽為“中國硒谷·世界硒源”。中國科學院通過對全球已發現的富硒地層富硒區的深入研究表明:在所有富硒地層中,紫陽所處我國秦嶺海槽早寒武紀地層的富硒程度最高,且有較理想的硒匯集利用地質地理條件。
自1980年以來,以中科院雒昆利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鮑征宇教授領銜的兩大研究團隊不間斷地研究,產、學、研、用協同開發查清了紫陽縣硒資源的分布情況。該縣屬難得的土壤富硒,富硒厚度將近50米,所生長的植物較為容易吸收富硒資源,植物含硒量高達2.5至6.9ppm。富硒儲存量豐富,含量適宜,廣泛存在于巖土、地下水以及動植物體內,對富硒資源的加以開發生產有著較高的經濟價值。科研團隊通過對紫陽縣選取了多個富硒資源樣品分析檢測,進行了硒水平測定,得出結果表明,紫陽縣動植物含硒量,比缺硒地區的含量高出10——100倍。
紫陽縣境內存在兩條分別長80公里、130公里的黃鐵礦化黑色炭質板巖和火山凝灰巖含硒量高的巖層,一條長約80公里含硒量高的石煤巖層,高含硒量巖層露頭風化形成的特高硒土壤,是紫陽土壤、植物富硒的主要來源。
紫陽縣獨特的地質地理條件和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為富硒農產品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富硒資源廣泛,所產產品種類繁多,產品加工生產技術趨于穩定成熟,產業鏈條縱向延伸明顯增長,產業帶動作用增強。目前已經集合了富硒種養殖業、富硒產品加工、富硒產品存儲配送物中心、富硒農業旅游為一體的局面,構成各產業聯動局面。
開發:機遇與挑戰并存
不容置疑,紫陽富硒資源開發研究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富硒產業貌似繁榮的背后,資源優勢還沒有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黃土”變成“黃金”仍需時日。
紫陽本土硒資源研究學者梅紫青坦言:“現在全國有好幾個地方發現了硒資源,并加大了開發力度,作為率先在全國開展硒資源開發研究利用的紫陽來說,必須有危機感,如果我們慢了,別人快了,別人搶先了,先行者就失去了優勢。”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么制約紫陽富硒產業發展的瓶頸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是經濟基礎差,缺乏有效整合機制。全縣主營業收入達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63家,占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總數僅8.5%。企業之間缺乏協同合作效應,產業聚集度低下,無法形成集產品前后供應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
其次是產業體系薄弱,骨干龍頭企業少。產業內部發展不均衡,初加工產品較多,精深加工產品少,產品普遍價值較低。企業產品單一,高附加值產品少,缺乏市場抗風險能力。企業技術更新遲緩,創新能力較差,產品科技水平較低。
再次是缺乏資金,制約其快速發展。采訪中,企業反映最多的是運營資金缺乏。當前,硒資源開發利用正處在以硒的初級生物資源開發為主,逐漸向有機硒的研究和開發階段過渡,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生物試驗、工業化生產和大規模的市場推廣,每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企業缺乏一條能夠獲得持續穩定的資金流入,技術改造和基建投入不足,使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初加工產品占多、產品價格較低。
缺乏經營管理人才,是制約紫陽富硒產業發展的又一瓶頸。有人這樣形容該縣企業人才現狀:“埋頭自顧發小財的老板多,胸懷天下干大事業的企業家少。”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富硒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幾個茶葉企業帶頭人已經嶄露頭角,很有闖勁。
突破:補鏈成群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制約紫陽富硒產業發展的問題找到了,接下來應從哪些方面突破?
“安康正在集中精力打造千億富硒產業鏈,紫陽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園區以硒資源開發為特色,以富硒食飲品為支柱,以智能裝備、新型材料、生物醫藥為主導,培育和引進行業核心企業,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著力推動紫陽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紫陽縣硒谷生態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陳平欣拿出一份《紫陽縣工業集中區產業發展規劃》,介紹園區未來發展構想。
該園區屬2009年陜西省政府批準設立的全省首批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先后引進陜煤集團、閩秦茶業、紫陽富硒食品公司等企業21家,2018年11月被省工信廳確定為省級示范縣域工業集中區,2019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0.5億元,其中富硒產業占園區總產值的80%以上。
針對企業融資難題,縣財政籌措 3000萬元設立特色產業貸風險補償金,各合作銀行按照不低于 8 倍的放大比例發放貸款,為縣域內發展富硒特色產業的中小企業、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的信貸服務。同時,引導縣內商業銀行開發惠農富硒貸、茶商貸、鄉村振興貸等信貸產品,重點支持茶葉、魔芋、中藥材、食用菌、林果、畜牧、水產等產業。
“以前,就忙1個多月,收入也就指著那1個多月。有了茯茶,茶葉一直能采到九月份,收入能增加一大塊。”向陽鎮月池村茶農張和德說。這得益于月池村泉灣飲品有限公司與紫陽道通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20噸的夏秋茶收購合同。
“夏秋茶的賬不敢細算,紫陽夏秋茶的利用率不足10%,如果把利用率提高到50%,每畝茶園采摘鮮葉出售2000元左右,至少可以幫助農民增收2億元。”道通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留濤興奮地說。他正是看中了紫陽的富硒資源和紫陽茶良好的品質,2019年將西安的廠子關掉,轉戰紫陽落戶硒谷生態工業園區生產茯茶。他以紫陽富硒茶為原料,添加菊花、金銀花、枸杞、黨參、黃芪等中藥材,生產的調味茶、袋泡茶,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紫陽富硒產業發展,當前的問題不是急于要做多大,而是如何把基礎打牢。”魏昌華深有感觸地說。的確,硒資源開發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而是一項跨行業、多領域、多學科的綜合系統工程,需要各種綜合措施的完整配套,必須要從基礎產業做起。依靠某一個產品來拉動一個大的產業不太現實,必須著眼長遠、精心謀劃、科學規劃、發揮優勢、整體推進,特色產業才能有特殊的業績。
作為最早發展富硒產業的地區之一,紫陽縣未來富硒產業發展需要突破常規思路,方能實現快速發展。富硒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面向富硒產業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以富硒大健康產業為主題,向縱深發展,帶動一產和二產,形成產融合發展。將富硒產業與農村扶貧、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工業園區建設等多項內容融合,整合不同類型的扶持資金,集中力量推動富硒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大力推動富硒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拓展,發展富硒功能性食品、富硒功能飲品、富硒保健品和富硒藥品,最終實現富硒產品高端化、精品化、特色化。
同時,大力發展富硒文化產業和富硒旅游產業,通過富硒文化和旅游項目建設,打造富硒文化展示窗口。以紫陽富硒茶產業為主導,N項特色產業為支撐的“1+N”富硒產業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圍繞富硒茶產業,打造一二三產聯動、融合發展的“茶+文化遺跡”“茶+文化博物館”“茶+修行游學”“茶+民俗文化”“茶+特色小鎮”“茶+休閑美食”等“茶+”產業鏈條。
擁有得天獨厚的富硒資源,更需要足夠的產業推動力和長遠布局。在新時代經濟創新發展機遇面前,紫陽富硒產業發展前景令人期待。紫陽富硒產業如何振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