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妙鴻
近日,筆者走訪安康城區多家單位,發現一個悄然成風的變化:下班后,電腦、打印機等設備長久待機的“星星點點”正被“一片漆黑”所取代。這“隨手一關”的舉手之勞,看似微不足道,卻如同一個棱鏡,折射出“過緊日子”要求正從文件話語,沉潛為行動自覺,融入公共機構的肌體記憶。
曾幾何時,長明燈、長待機在不少單位司空見慣,其間的浪費被一句“無傷大雅”輕輕帶過。然而“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每一度被節省的電能,背后是“降本增效”的現代管理內核,更是對“國之大者”中資源約束的清醒認知。當前,財政壓力與高質量發展要求并存,每一分公共資金的“好鋼”都需用在刀刃上。這“隨手關”的物理動作,閉合的是電流,開啟的卻是一種可貴的成本意識與內控機制,是對粗放管理模式的主動告別。
“過緊日子”,絕非意味著退守“苦行僧”式的生存,其精髓在于“精準”與“高效”。它要求我們超越“節約幾度電、幾張紙”的淺層理解,邁向一場深刻的治理變革。這關乎資源配置的優化——省下的行政經費,或可滋養一項民生工程;關乎資產壽命的延展——精心的維護,是對國有資產最直接的保值增值。這種“緊”,是對無效消耗的“緊”,是對管理短板的“緊”,其最終目的,正是為了換取發展效能與民生福祉更可持續、更為長遠的“寬”。
當“隨手關”從一項制度約束,內化為一種無需提醒的自覺,其意義便超越了經濟賬,升華為一種深入骨髓的公共精神與職業倫理。它標志著節約理念已從外在規范,轉化為個體的價值認同與主動擔當。每一位公職人員在這種細微之處所展現出的主人翁姿態,正是構建節約型機關乃至節約型社會的基石。一個在細節上精益求精的團隊,必然是一個富有責任感、追求卓越、能打硬仗的集體。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一歷史鐵律,在任何時代都振聾發聵。面對發展征程上的風浪與挑戰,讓“隨手關”成為一種肌肉記憶,讓“精打細算”成為一種核心能力,讓“過緊日子”成為一種政治自覺與行政文化,這不僅是對艱苦奮斗傳統的賡續,更是我們在復雜形勢下砥礪前行、贏得未來的智慧與底氣。
從熄滅一盞燈、關閉一臺待機設備做起,讓我們用行動詮釋何謂“小節”之大,何謂“緊日子”里的“好滋味”,共同匯聚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