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對土地敏感。新中國建立后,農民經歷了從分田分地,到大集體,再到家庭聯產承包,共和國的農民,兩次真正做“地主”,兩次土地都煥發了應有的生命力。分合分再合,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宿命。去年一月以來,“家庭農場”這個詞成為中國的流行語,據統計,中國目前家庭農場已達60余萬個,盡管這些農場經營的土地僅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平均每個農場也不過經營著13公頃土地,但其蘊藏的巨大活力勢如涌潮。中央明確發展“家庭農場”,各級政府也看到“家庭農場”,各種扶持施以援手,在一些農業主產區和發達地區,“家庭農場”的發展正漸入佳境。“地主”這個詞,已不再是過去的政治忌語,而成為農村財富實現的新途徑。今天的“地主”不是“胡漢三”,不過是“土地規模經營主”的通俗版。這種通過土地租賃為主形成的“土地集中”,是少數人做多數人的“佃戶”。安康土地不適合大規模企業化經營,土地的小塊化、分散化,卻特別適合“家庭農場”這樣的適度規模模式,它的特殊地理分布也適合各類特色經營,是我市農業要素激活、農業資本歸集、農產效益提升、農業市場化發展最有效辦法。除了“家庭農場”,我們還有合作社、家庭林場、股份農業公司、農民私人合伙制等多種形式可選擇,不管哪一種農民都是產權的主體。去年3月,李克強在江蘇考察家庭農場時說,“土地也能產黃金,但是小塊地不行,要靠大塊。”產黃金,意味生產深度要提升,靠大塊,意味著土地要聯合,農民與農民、農民與資本、與工商企業要聯手。在國家大好政策下,我們安康在這方面應當搶步走、快步走,讓更多的“地主”出現在安康這片生態沃土上,呈現安康農村應有的繁榮富裕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