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中國橋梁、中國航空航天、中國交通、中國電商、中國超算正在刷新世界對古老中國的傳統認知。創新開啟全新的視野,科技主導未來的格局……”3月10日晚,正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重播的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迎來了收官篇章《潮起》。
上至“九天攬月”,下達“海底撈針”,這部紀錄片將中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以最新潮的講述方式、最鮮活的故事內容、最震撼的視聽語言全景展現在觀眾眼前。
記錄時代,影像成為最好注腳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強調創新。而在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創新”和“科技”再次成為兩大熱議的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轉向更多領域并跑、領跑,成為全球矚目的創新創業熱土。
在黨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之下,中國科技的發展有目共睹、世界矚目。但當時代日新月異,科技突飛猛進,當歷史的車轍滾滾向前,如何才能夠留住進步的足跡,給大眾以思考、給后代以啟迪?此時,紀錄片便成為了最好選擇,因為它是時代前行完美的記錄者。在《創新中國》的鏡頭之下,當代中國科技發展的蓬勃之姿昭然若揭。
一部以“創新”入題的紀錄片,其自身必然要彰顯出“新”氣質。《創新中國》利用人工智能高科技模擬人聲來完成全片的配音工作,實現了一次世界范圍內的電視創新。而在內容方面,其涵蓋了生命科學、信息技術、新能源研究、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諸多熱門領域——不僅有從尿液里探尋到人類“長生不老”奧秘的裴端卿、徹底顛覆人類對“無人駕駛”想象的吳甘沙、讓衛星照進中國的農田的張弓等創新巨匠,也有突破外國技術壟斷的C919大飛機、創造了人類載人深潛作業最高紀錄的“蛟龍號”潛水器、被稱為全球最大海上鉆井平臺的藍鯨一號等國之重器。
最后一個篇章《潮起》以“創新源泉”為主線,通過鏡頭去追尋中國創新力量的不竭動力,放眼中國科技脈動世界的格局。中國“天眼”、京張高鐵、“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以及日常不可觸及的珍貴科研現場:“華龍一號”非能動安全系統穹頂吊裝全過程,“同步輻射光”展現出來的前所未見的微觀世界、正在建設的領先世界的中微子實驗站……都將悉數亮相熒屏。
全民點贊,科技燃動愛國熱情
在《創新中國》正式開播之前,不少觀眾以為這是一檔“枯燥”的科技類紀錄片。但是,僅在第一集播出之后,該片便憑借優質的內容引發了全民的瘋狂點贊,其口碑更是不斷發酵,豆瓣評分達到了幾乎零差評的9.3。而這次《創新中國》的重播,更是順應了大眾期待。有觀眾表示“看完熱血沸騰,太燃太棒了”,還有觀眾稱自己二刷之后“還是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
作為文藝作品的紀錄片和冰冷嚴肅的科技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將之生搬硬湊到一起是此前許多科技類紀錄片缺乏觀眾緣的一大原因,但為什么《創新中國》能夠成為現象級的爆款之作?莫過于這部紀錄片采用了更具溫度的方式,通過聚焦于47位科技人物,打通了連接觀眾的情感通道。在此基礎上,其又以小見大,通過時代個體或者群像完成了更為宏觀的記錄,呈現出中國在創新驅動的戰略下,逐步邁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的偉大轉變軌跡。
正如總導演史巖所說,“科技領域的故事并非人們認為的那樣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紀錄片最好的題材。”《創新中國》里大量震撼人心卻又鮮為人知的故事,拼湊出當下中國科技創新騰飛的真實圖景。于其中,偉大祖國的不懈追求、中華民族的拼搏奮進迸發出澎湃人心的力量,燃動每一位國人的自信、自強、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