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譯第三次演醫生感嘆:演員容易醫生難
《帕米爾醫生》中的援疆醫生吳天云,《心術》中仁心仁術的神經外科大夫劉晨曦,曾兩次出演醫生的張嘉譯又在目前北京衛視熱播的《急診科醫生》中,飾演急診科最具學術權威的主任醫師何建一。第三次涉足醫療行業劇的張嘉譯這次是第一回進了醫院急診科的真實環境拍攝,跟組拍攝的也有很多就是從協和醫院抽調過來的“真醫生”。“他們不得不在片場和醫院之間來回奔波,常常是剛在片場指導完就必須馬上回院值班,通宵成了家常便飯。”對此張嘉譯禁不住感嘆“演員比醫生輕松多了”。
首次“進急診”當“雜家”
本以為之前《帕米爾醫生》和《心術》積累下來的經驗,能讓自己在這個醫生角色中游刃有余,但接到劇本后,張嘉譯才發現“急診科醫生”的不同之處和巨大挑戰。“急診科醫生的職業性質要求他們非常全能,可以說是醫生中的‘雜家’,每天面臨的都是生與死的考驗,醫生的一個決斷,一個失誤,可能造成不同的結果,隨時都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張嘉譯表示,希望能借《急診科醫生》搭建起一座醫生和患者溝通的橋梁,讓大家能夠更多地去認識醫生這個職業,了解和理解醫生。
此次被協和醫院抽調過來跟組拍攝的醫生,都是醫院的主力干將,劇組的演員和醫院的病人都需要他們。為此,幾位醫生不得不在片場和醫院之間來回奔波,24小時連軸轉。“說起來好像很平常,但那確實是他們經常做的事,連續工作真的是精神高度緊繃的24小時。”張嘉譯自認這一點和演員這個職業很相似,雖然平時特別辛苦特別累,但因為自己熱愛,就能繼續堅持下去,但他還是禁不住感嘆“演員比醫生輕松多了”。
作為在演藝圈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戲骨”,張嘉譯很少演戲會起急,但這次拍戲“經常搞得自己很著急”。拍攝時,很多搶救的戲份都要求臺詞的節奏和手上的動作不能停頓,一氣呵成,而大量專業術語的疊加,語速和快節奏的操作也曾讓他一度“十分混亂”。“死記硬背呈現出來的效果就與人物不符了,所以必須要非常熟悉整個過程。”
數年如一日成就“演技實力派”
作為演員,張嘉譯很享受演戲的過程,不給自己背太多包袱,遇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就會出演,盡量去嘗試不同類型的角色。當初上學的時候,北影是把他當喜劇演員招收的,但他還是不敢演純粹的喜劇。“我可能只是喜感演員,不是喜劇演員”,他覺得自己對于喜劇做不到那么極致,但如果遇到好的本子還是會嘗試。
懷著對演藝事業的熱愛,張嘉譯對演戲有極高的要求,他曾因不滿意好朋友的劇本,直言讓朋友“把劇本燒了重新寫”,直到劇本符合他的標準之后才答應出演。跟妻子王海燕合作《國家使命》的時候,有一段劇本他覺得過分煽情可以舍棄,盡管王海燕提前調整了臺詞,他還是執意要求導演把那段戲刪掉,以至于讓老婆“記恨了很長時間”。“當我理解不了一個角色的時候,我真的演不了,我會逼著自己盡量去想象、靠近、理解角色,從不同角度去理解,然后思考自己究竟該如何去呈現角色。”作為網友口中坐擁15部豆瓣評分8分以上優秀作品的男演員,張嘉譯一直以“表演藝術家”的要求來約束自己,“不僅要有作品,更要有人品。”
《蝸居》中的經典熒屏角色宋思明讓張嘉譯一夜走紅,但在宋思明之前,張嘉譯已經潛心拍戲多年,多年的積累讓他對演戲的認知早已形成,無論是個人還是演技已經處于成熟狀態,也因此才有了后來觀眾所說的“厚積薄發、大器晚成”。于不惑之年走紅,在最年輕的時候沒有被觀眾熟知,張嘉譯卻表示并不遺憾。他認為,當自己專注于演戲本身的時候,根本顧不上其他事情,所有的興趣點和關注點都只會集中在好劇本上,以及思考自己“能不能這么演,能不能呈現出來”,也正因為數年如一日的專注和磨煉,才成就了如今的“演技實力派”張嘉譯,以及眾多深刻又精彩的角色。